藝術治療中的曼陀羅與抄經:專注練習對情緒穩定的科學證據與實踐方法

Steve5 分鐘閱讀
藝術治療中的曼陀羅與抄經:專注練習對情緒穩定的科學證據與實踐方法

藝術治療中的曼陀羅與抄經:專注練習對情緒穩定的科學證據與實踐方法

在各種藝術治療與正念練習中,「抄經」與「曼陀羅繪製」以其集中注意力、調節情緒的特質脫穎而出。

抄經源於佛教修行傳統,是透過手寫經文來培養專注與平靜;曼陀羅藝術療法則透過圓形圖案的手作規律性,幫助情緒穩定與減壓。

本文將探討兩者在現代應用與科學研究中的關聯與效益。


一、抄經的核心特點與效益

  • 文化與實踐價值
    抄經是佛教中常見的修行方式,強調通過逐字臨摹經文,來提升專注力、淨化心靈、培養智慧與慈悲,也是累積功德的一種方式。

  • 靜心與理解的雙重效益
    抄經促進「慢讀」與反覆書寫,使書寫者能更深入體會文字意涵,而非僅是快速閱讀,對於專注與記憶皆有支持作用,並幫助心靈回到當下。

  • 正念書寫工具
    對某些人而言,抄經是一種自我照護方式,具有訓練注意力、降低雜念的功能,但其療效因人而異,並不被普遍視為臨床治療工具。


二、曼陀羅藝術療法的研究證據

  • 減輕焦慮與壓力的實驗支持
    研究顯示,20 分鐘的曼陀羅著色比自由繪畫更能有效降低焦慮。針對退伍軍人的研究也發現,曼陀羅著色對減壓與焦慮調節更具成效。

  • 針對憂鬱與壓力的效果
    中學生與大學生的研究指出,曼陀羅繪製有助於減少焦慮與憂鬱情緒,並提升幸福感。

  • 臨床與使用情境的擴展
    少數臨床研究顯示,每週兩次的曼陀羅療法可改善大學生的壓力、焦慮、抑鬱與心理韌性。其結構設計能引導專注並舒緩情緒。

  • 效果比較
    有研究指出,曼陀羅與格子圖案的著色效果相似,皆優於自由繪畫。推測「結構性圖形」比圖形的象徵意涵更能支持專注與心理穩定。


三、抄經與曼陀羅:平行結構下的靜心練習

練習方式形式特點靜心機制與效益
抄經書寫經文、字體與意涵慢讀、容易反覆、文字內容支持靜心
曼陀羅繪畫重複性圖形與塗色結構性圖案帶來注意力集中、自我調節

兩者形式不同,但皆透過重複性、有結構的手作流程,引導注意力回到當下,並提供心理穩定效果。

抄經帶來語意層面的支持;曼陀羅則透過視覺與藝術創作帶來沉浸式體驗。


四、實務建議:如何在日常中整合這兩種練習

  1. 選擇合適方式
    • 偏好文字與思考者:適合抄經
    • 喜歡視覺與色彩者:適合曼陀羅著色
  2. 結合練習
    • 先抄寫一小段文字,再進行 5–10 分鐘的曼陀羅著色,形成「文字 + 圖像」交替的專注流程

五、整合文字與形象的正念練習

抄經與曼陀羅藝術療法雖形式不同,但同屬結構性、手作型的專注練習。

透過重複動作、清晰對象與當下回歸,能有效引導情緒與思緒穩定。

科學研究已初步支持這兩種方法在減緩焦慮、增進專注上的作用。

🌸 小提醒:每天先從 10 分鐘開始,觀察專注練習對身心帶來的細微轉變。

資訊來源: PMC
Psychology Today
Verywell Mind Psychology Today
Verywell Mind Beth Foreman
Scripture Union Bible Gateway
Great and Noble Tasks 維基百科

#抄經#曼陀羅#藝術療法#靜心#正念#心理健康
分享文章:
✓ 已複製
S

Steve

時時抄經團隊

開始你的數位抄經之旅

下載「時時抄經」App,隨時隨地進行抄經修行。支援離線使用,超過 20 部經文持續更新。

App Store
Google Play 即將上架